太阳集团tyc33455的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社会科学系。1995年,以社会科学系为基础,合并原农经学院文秘系,组建了太阳集团tyc33455。几经演变,现已发展为国内农村社会治理、农业法制建设、农业品牌传播、乡村设计服务等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贯彻“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育人理念,瞄准新文科建设目标,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突出三农特色,以新技术、新业态、新行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学科交叉、数智赋能、产科教融合、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的“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思政引领:铸魂育人的太阳集团tyc33455实践
学院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思想、新闻伦理等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深化通识课程教研改革。围绕心理学、生命伦理、艺术审美、法律素养等核心领域,学院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研究与教改实践,获批校级核心通识课程建设项目11门。打造美学育人链: 构建“史论-赏析-实践”三位一体美学课程体系(6门),引导学生实现从“认识美”、“鉴赏美”到“创造美”的能力跃升。厚植文化根脉: 打造“写作沟通-语言文学-国学经典”融合贯通的文学课程体系(27门),重点提升学生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牵头建设全校《写作与沟通》通识课,开设《符号与社会》《身边的法律问题》《品牌公关传播》等21个主题课程,显著提升学生逻辑思辨、写作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精准服务“四新”人才培养:面向生物学英才班、智慧农业、水产等特色专业,定制开发《艺术与审美》《哲学智慧与科学思维》等特色通识课程8门,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激发了其创新潜能与创造力,广受学生好评。近五年,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新编和修订教材7门,其中马工程教材1门。承担各级教研教改项目48项,其中省级教研教改立项8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召开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农村社会学》修订咨询会
围绕“两性一度”,精细打造一流课程,学院坚持学生“五育融通全面发展”为中心,提升育人成效。授课教师、本科生导师、班主任、红色导师、辅导员“五位一体”、协同联动,在学生思想引育,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就业工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指导。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强化学业导师、生涯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协同联动,开展贯穿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全程指导。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宪法日宣传周”“红色新闻史主题党日”等实践活动,推动思政育人走深走实。
学院多渠道延展课堂育人平台,以读书会延伸课堂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启智润心;发挥学科优势,开展高品质学科文化活动,提升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学院与多所国外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和短期交流协议,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学院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体系,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报告大赛、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竞赛、“狮吼杯”广告大赛、模拟法庭等系列学科竞赛活动。近5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9项,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500余项、论文和专利9篇,其中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科技大赛和创业大赛共28项,实现三大赛事大满贯。

第十一届“狮吼杯”广告大赛

韩轩在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
教学创新: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发展
强化数信类基础学科课程,增设“微积分”“统计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实验”等课程,夯实文科学生“数字人文”基础知识。实现大文科的融合,增设人文社科类必修基础课程,将法学、传播学、艺术学、文学、经济学、哲学类基础课程由选修课改为人文社科类必修课程,夯实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基础。强化多学科交叉课程,开设“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农业科学”“专业+经济学”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夯实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
突出校本特色,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学院秉持“交叉融合、通专融汇、校本特色”的理念,系统优化课程体系,立足OBE(产出导向)教育模式,明确各专业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支撑关系,着力培养文理基础扎实、学科视野宽广、专业能力卓越的新文科人才。建设“农”字号专业课程群。持续加强“农村社会学(国家级一流课程)” “民俗文化鉴赏(国家级一流课程)” “ 农村社会工作(省级一流课程)” “ 农业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农业品牌传播案列”“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业交互设计”等 “农”字号专业课程,彰显校本学科特色和优势。

研究生赴襄州实践锻炼
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育人新模式。学院以“人工智能+人类智慧(AI+HI)”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实验平台+教学场景+课程资源”数字化为基础,驱动教学模式从传统传授向以数据驱动的混合式创新转变。实施传统实验室智慧化改造升级,建成社会工作虚拟仿真实验室、模拟法庭、大数据实训平台等10个智慧实验室,为学生创建沉浸式实践场景。实施软硬件一体化升级,通过配置智能教学终端、迭代升级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安装文本大数据研究云平台、动态采集互联网数据等,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数据支撑。加强智慧课程资源建设,完成2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2门SPOC课程和1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推进9门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融合课程开发。学院教师主编多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建设特色自编案例库和丰富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出版数字化教材2部,为课堂向互动化、个性化、智能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与湖北日报编辑部共建教学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学者与师的统一
学院秉承“教研相长、追求卓越”理念,致力于打造一支学术造诣深厚、潜心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实现“学者”与“教师”身份的有机统一。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学院涌现出一批以钟涨宝教授、万江红教授等为代表的育人典范,他们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通过“开道讲坛”“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等平台言传身教,将治学精神与育人使命代代相传。在他们的引领下,学院持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其中“法学实践教学团队”和“经典阅读教学团队”分别获评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教学传承与协作机制。

钟涨宝教授当选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实务经验的积累与转化,积极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律师、仲裁员、记者、政府政策顾问等实务背景的比例超过40%。他们将一线实践经验融入课堂,开设模拟法庭、新闻实战采编、公共政策仿真决策等实训课程,有效反哺教学,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为系统支持教师发展,学院出台一系列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学院坚持引育结合,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充分发挥学术团队和高岗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经过持续积累,学院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突破:1人入选国家领军人才,1人成长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获评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多个学科实现省级人才零的突破。
在提升教师数智素养方面,学院以增强教师数智胜任力为核心,通过优化基层教学组织、举办系列教研工作坊和教师发展分中心培训等途径,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目前已优化建设15个基层教学组织,其中包括2个省级、3个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年均开展8次教研工作坊,邀请校内外专家进校交流;围绕智慧教学工具、AI辅助授课、“雨课堂”应用等主题组织专项培训,推动教师掌握现代数字技术,构建“数据驱动、精准教学、学生为中心”的新形态课堂。教师发展分中心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职业成长方案,鼓励参与教学科研培训,全院教师年均受训超过500人次。目前已有3人获得FDW国际认证,2人荣获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奖项,逐步形成以师资发展推动育人质量持续提升的良性机制。
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学院积极推广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工作坊等互动方式,重点强化“大写作”“大辩论”等文科核心能力培养,着力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金课”。通过跨课程模块设计与真实项目训练,全面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素养。
实践教学:知行合一的能力锻造
秉承杨开道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治学精神,学院师生坚持深入农村开展调研与服务。他们坚持走村串巷,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里,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找问题、问意见、找症结,撰写报告、反映民情。学院自2021年起推行“十县百村荆楚行”活动,并启动武汉乡村振兴“人才导流回乡工程”,首批选派81位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奔赴武汉市新洲区、蔡甸区,分别开展为期6个月和2个月的实训实践,活动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

钟涨宝教授、万江红教授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
社工系师生探索“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成功实现了从“为民服务”到“与民服务”再到“居民自我服务”的变迁。被吸收进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经由民政部推广在全国推开。,近年来,6篇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1项、青年成果奖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2024年湖北省科普短视频大赛社会组一等奖1项。

农业农村频道报道我院学生事迹
学院打造校、企、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成立“狮创班”,开展有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在创新创业三大赛事中实现“大满贯”,获全国金奖等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5项。

央视关注我院彭达的创业故事
通过深化校地校企协同机制,学院将科研探索、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构建起“专业实践-行业指导-科研观测”多元融合的科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学院持续完善“互惠互利、人才共育”机制,形成“地方/企业出题-师生研题解题-成果落地赋能”的实践育人生态。近五年来,与地方政府及龙头企业共建27个实践基地和243个社科观测点,聘任30余名校外产业导师,协同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习与专题调研。依托该平台,学院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社会实践活动,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2020年以来,多次向地方党委政府及企业提交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有效助力乡村治理、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乡村文旅融合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显著提升了学生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法学系师生到兄弟高校交流
学院始终坚持“科学研究引领教育教学”的理念,依托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重点课题,构建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创新训练平台。2020年以来,学院共承担科研课题185项(纵向82项,横向103项),大部分课题均吸纳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通过师生协同攻关,产出期刊论文、研究报告及可落地的对策方案。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有效锤炼了解复杂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用科学方法服务中国农村”的优良传统转化为可观测、可检验的育人成效。
特色与创新:太阳集团tyc33455的核心亮点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文学、艺术、法学等学科特色,系统构建并不断完善人文通识教育体系,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学院以各类品牌活动为载体,持续提升育人品质、强化学术底蕴、厚植文化氛围。连续七年举办国学夏令营,为青年学子提供深层次的精神滋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年度实习写生与毕业设计展,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经过多年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太阳集团tyc33455的教育理念与师生日常。

金秋雅韵诗文朗诵会师生合影
在巩固“师生融乐、五育融通”教育思想大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学院重点加强人文通识课程建设,为新农科、新工科提供有力的人文素养支撑。通过优化“史论类+赏析类+实践类”美学课程体系,潜移默化地浸润艺术之美;完善“写作沟通+语言文学+国学经典”文学课程体系,系统化育人人文之美。目前已为生物科学英才班、智慧农业专业及预科班等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34门。
学院持续深化“师生融乐”机制,积极赋能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以“品”字为核心的文化活动矩阵。包括开展“三师进校园”(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企业导师)、“艺术三展”(校内外名家艺术作品展、毕业设计展、创新创业作品展)、狮子山系列学科讲坛(涵盖社会学、社会工作、传播学、法学与艺术设计等领域),以及国学夏令营、“金秋雅韵”诗文朗诵会、文学创作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

姚江林、严建兵等校领导到艺术馆观展

艺术设计系毕业作品展
学院积极推动师生共创,将艺术教学成果转化为具有传播力和美誉度的校园文化作品。师生团队设计的“千米学府涂鸦墙”、“狮山稻草人”艺术景观及一系列校园文创产品,成为校庆期间的人文亮点。新冠疫情期间,师生志愿者创作的“科技战‘疫’春耕科普影像作品”等20余项成果被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充分展现了文法师生的社会责任与深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