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绎天、贺新舒)11月1日,“人工智能对社会法的挑战与制度回应”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年会由湖北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主办,太阳集团tyc33455承办。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华东政法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文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全国部分高校和湖北省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以及广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百余位理论与实务界专家学者参加出席了本次年会。
大会开幕式由湖北省法学会社会法学院研究会副会长、太阳集团tyc33455副院长、教授王德强主持。太阳集团tyc33455党委书记刘广乐致欢迎词,向所有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湖北省法学会副会长、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明平致辞,指出人工智能对劳动者隐私保护,劳动仲裁应用实践带来的挑战,迫切需要法律治理与时俱进。随后,湖北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喻术红致辞,指出探讨本次主题意义重大;强调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法的使命担当,为完善法律制度提供支撑;需把握人工智能对社会法在劳动就业、劳动管理、劳动争议解决、社会保障领域的核心挑战与回应方向,如就业领域要防范算法歧视、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劳动管理领域要规范算法管理行为、平衡技术创新与劳动者权益,争议解决领域要明确AI生成内容证据效力,社保领域要覆盖新业态劳动者并提升服务便捷性;同时对年会及社会法学研究提出期望,包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聚焦问题导向、强化学科交叉、注重实践转化。
专家论坛由湖北省荆门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源渊主持。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田思路,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战东升,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班小辉,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汪敏分别做了主题报告。田思路副会长以“数字时代劳动法的挑战与回应”为题展开报告,指出数字时代劳动领域面临五大核心问题:劳动技术异化冲击劳动者人格权;数字歧视通过算法嵌入主观偏见,损害平等就业权;智能化劳动管理需实现算法透明、知情、可释;数据考评不能直接决定劳动者重大利益;数字劳动导致劳动者原子化,阻碍劳动团结。战东升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隐私权保护的社会法进路”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用人单位借数据收集、智能监控等手段管理劳动者,却过度侵犯其私密信息、空间与活动,私法保护存在知情同意规则失效、侵权难认定、事后救济不足等局限。建议从立法层面修改《劳动合同法》、将劳动者隐私权纳入劳动基准立法、编纂劳动法典,以实现对劳动者隐私权的充分保护。班小辉副教授的报告围绕外卖骑手职业化与权益保障展开,指出骑手职业化特征显著,具备规范化管理基础;全职化推动行业从“灵活就业”向“规范就业”转型,在劳动关系、收入、社保方面成效明显,但算法管理、劳动报酬与社保机制仍待完善。汪敏副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对社会保障影响的相关研究”展开汇报,指出AI通过提升资本有机构成、改变劳动形态,引发就业市场结构性变迁,且学界对AI就业净效应存在乐观与悲观分歧,过渡期技能错配风险突出,未来需补充实证研究,最终目标是构建数字时代包容性社保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技术治理与人文关怀,应对数字技术对社保的深远影响。在与谈环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钱叶芳教授、韩桂君教授,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问清泓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何平副院长等专家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数字时代劳动法评估技术异化问题,算法知情权由谁来审查、众包骑手劳动从属性问题、新技术对劳动法权益保护提出新的要求等观点为进一步推动劳动法律治理体系协同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午餐后,会议进入分论坛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由湖北省司法厅二级调研员王玉萍主持。武汉市长江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吴峥峥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劳动领域的发展情况,指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致力于模拟人类智能,涵盖机器人、语言识别等领域。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劳动法调整引入“三分法”劳动关系认定并保障超龄劳动者权益等方法来应对,构建智能仲裁院,迈向数字时代劳动仲裁。江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姜小卉强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科技在智慧养老领域的现实需要,指出AI在养老需求持续增长,应用场域包括健康监测和生活辅助等。核心观点是人工智能在智慧养老中潜力巨大,但需解决隐私、监管和法律短板,以实现老年人权益的全面保障。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健指出算法自动化决策中残障人就业歧视的潜在风险包括更为隐蔽的就业歧视手段、更难证明的就业歧视结果以及更广的就业歧视影响范围。需要从事前预防,事中制止,事后维权三方面入手以应对自动化决策带来的挑战。广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一庭庭长黄鑫介绍了其仲裁庭正在推进的AI辅助劳动裁决书生成功能,通过AI技术抓取系统中的关键信息。此外,还计划通过该系统实现裁决文书评查功能,从而有效减轻工作量。在与谈环节,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陈祥法官,湖北维力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合伙人吴胜利律师,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林红珍副教授,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法院张强法官围绕AI在司法与仲裁领域的应用价值、数据投喂、伪造信息、信息安全等问题,以及残障人士就业、老年人权益保护、新业态劳动关系认定争议等话题分享了观点,均认可AI的作用并强调需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并期待相关政策或认定标准出台。
分论坛第二阶段由太阳集团tyc33455副教授王虎主持。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青梳理律了我国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的发展脉络,建议我国总结短期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经验,突破劳动关系限制,建立覆盖全体就业者的统一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同时引入“算法熔断”机制预防过劳风险。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讲师房海军以“企业算法管理用工的劳动法规制”为主题,强调算法时代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紧迫性。为应对隐私权受损、劳动异化、自主性丧失三大问题提出了司法路径和强行法路径的双轨策略。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陈伟的汇报以“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影响的效益评估”为主题,旨在将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玮的分享主题为“具身智能对劳动就业权的影响与法律应对”。汇报中引用“未来已来,AI已来”强调技术与劳动的共生关系,指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劳动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尊严不可替代,需通过制度设计平衡技术进步与劳动者权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本阶段的与谈环节,太阳集团tyc33455魏佳容副教授,北京大成(武汉)律师事务所杨翠琼律师,武汉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李梦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常春依次围绕以上汇报的理论创新、实践挑战及制度完善方向展开讨论,分别聚焦“能力形成权”与职业技能培训、AI在法律实务应用与工会职能重构、AI加剧劳资失衡与分配及“终身技能形成体系”、具身智能与传统AI差异及规制建议,肯定了各位学者的研究价值。
闭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未来城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黎大有主持。在颁奖环节中,黎大有副教授宣读了获奖论文名单,并邀请颁奖嘉宾为获奖人员颁发荣誉证书。最后,湖北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何平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他以三个显著特点概括本次会议的特点和成果:理论与实务深度融合、跨区域学术交流活跃、青年学者表现突出。他表示,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实务专家参与,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社会法的挑战与制度回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感谢主办方和所有与会人员的支持和参与,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法学研究的发展。
审核人:王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