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俊潮)11月10日上午,狮子山社会学讲坛在人文社科楼附楼A301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生项目主任、中华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傅强(Qiang Fu)担任主讲人。讲座由太阳集团tyc33455仙蜜花副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学院师生参与,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讲座伊始,仙蜜花老师对傅强老师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并对其进行了简单介绍。傅强老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华人社会、健康、符号互动、机器学习等方面。作为加拿大社会学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司库,其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包括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等国际顶尖期刊。
傅强老师的讲座从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切入,引导大家共同思考一个根本性的社会学难题:我们如何能够认知和理解与我们一样的“他者”?他指出,我们能够直接感知一张桌子的存在,却无法直接体验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种“他者”的不可直接通达性和超越性,构成了主体间性理论的起点。
随后,傅强老师系统地阐述了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为解决此难题提供的方案。他提出,“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依赖于两大支柱:意识意向性的开放性和主体间共享的先验结构。我们感知的对象是公共的、向所有人开放的;同时,人类共享的认知能力(如逻辑、共情)和相似的身体结构(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使得我们能够间接地推断和理解他者的主观经验。傅强老师用“鲁滨逊发现脚印”的经典案例生动地说明,正是通过确认“他者”也经验着同一个世界,我们自身对世界客观性和真实性的感知才得以最终确立。他进一步引用汉娜·阿伦特的观点指出,世界的意义正在于其多元性,生命的价值在于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展现独特性并留下印记。

最后,傅强老师回归社会学方法论,讨论了主体间性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刻启示。他指出,科学主义强调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悬置,进行完全价值中立的研究,但这是一种回到康德时代之前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社会的复杂背景下,这是很难展开的。并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与《浙江村》两本著作为例,提出其在著作开篇就指出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以自身主体性来开展整个研究,开展的是反身社会学研究。同时,他也指出,对科学主义的批判绝非是提倡反智主义。
随后,在场师生就本次讲座内容展开交流,师生就历史视角之下,时代车轮与个人的努力的关系结合自身经验发表看法,傅强老师结合历史史料与集体主义对个人的影响的思考与大家进行互动,在40多分钟的热烈讨论后,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审核人:田北海